摘要:《周易》中的“數(shù)”是自然背景的,易數(shù)是具有對物的依賴性的,與物質(zhì)運行相伴相行,如影隨形,吉兇之在五行生克制化之中。一部《周易》把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都包含其中,當然包含萬事萬物的所有及一切。如“時間”、“天人合一”等等。具有更為重要的是取其中和和諧之道,《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沒有一卦和一爻是指示您行兇的,而是把事物的開始到終端,以和諧適中為目的,從卦辭爻辭中及古例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偉大啊!這就是當今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里,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法律、更需要《周易》的緣故吧。然法律因社會團集及個人的干涉,司法腐敗屢見不鮮,所以,法律不是萬能的;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周易》的教授、大師、專家審群書,取偽存真,建立和諧隊伍,宏揚《周易》文化,高舉風水文化研究的旗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文化復(fù)興的戰(zhàn)略舉措。
風水文化復(fù)興就是要復(fù)興《周易》風水遺產(chǎn)圣賢文化,象《周易》中數(shù)理、五行生克制化一樣,取其和諧之道,以達植福人類。我們宏揚光大《周易》,承擔起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偉大歷史任務(wù)。“從情從理行善去惡,趨吉避兇教化世人”、“取長補短”、“干當孫子”、“不稱霸”,為全球人類植福而奮斗!
《周易》曾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畫卦,重卦(八卦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系卦辭爻辭的發(fā)展時期,除了一是“記事之辭”,主要是采用古代故事,來指示卦爻的吉兇,論定其結(jié)果。如《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無悔。”《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羊于易,兇。”所說的就是殷人的先祖王亥在有易之國作買賣,被有易之君殺害而奪其羊的故事;二是“取象之辭”,主要是采用一種事物,以人事的象征,來指示卦爻的休咎。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就是取枯樹生出新枝之象,喻示所占之事的發(fā)展趨向;三是“說事之辭”,就是直接就人的行事本身,指示其休咎。如《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歷,無咎。”意指君子晝而努力,夕而警惕,其結(jié)果自然是“無咎”;四是“斷占之辭”,就是論斷吉兇休咎的詞句。它一般是接在記事、取象、說事之辭的后面(也有在前面的),就前面所說的作出判斷。如“……吉,無咎”、“……兇”、“……利貞,悔亡”等。
它還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殷周時期的生產(chǎn)生活史料,如行旅、戰(zhàn)爭、享祀、飲食、漁獵、畜牧、農(nóng)業(yè)、婚媾、疾病、訟獄、家居乃至于婦女懷孕等等,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水平和哲學觀念。
一、卦、爻辭中的歷史故事
如箕子明夷的故事:《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這是講殷末的仁人箕子的故事等等。
二、卦、爻辭中的民歌
如《明夷》卦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鳴叫的鳥兒飛在空中,無處覓食低垂著雙翼。
三、《周易》中的哲學思想
《周易》雖然只是用來占卜的,但它的卦序的排列、陰陽爻的變化、卦爻辭的安排,卻是蘊含著極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和諧應(yīng)用的。如《乾》和《坤》卦包含了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意義。它基本上遵循了“非復(fù)即變”的原則。如《屯》和《蒙》,上卦和下卦是反對之象。還有矛盾關(guān)系及和諧之道等等。
《周易》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使我們在研究中要“團結(jié)各派、取長補短”,利用《周易》中和諧之道,探研我們未曾揭開的圣人遺產(chǎn),建立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易經(jīng)是一部吉祥書(風水地理、四柱命理、中醫(yī)相學、姓名學、奇門、六爻、大六壬、紫微斗數(shù)、鐵板神數(shù)當然同理)。
四、趨吉之法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易經(jīng)·乾》
“潛”藏也。“勿用”不是不用,待時厚積薄發(fā),正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巨龍長蛇冬眠潛伏是為了保存自身。有意隱藏自己的才能和意圖,是為了避免他人的注意和猜忌。一個人過分地顯露自己的才華和志向,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須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功高震王,禍將及之。”
養(yǎng)精蓄銳,耐心、退讓、迂回,水不夠深大船就不能行。
如:“劉備種菜”,劉備被呂布擊敗而投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于是劉備后園種菜。其實劉備是用的“潛龍,勿用”之計。還有楚莊王“一鳴驚人”;朱元璋緩稱王等。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之士,哪一個不是采《易》之原理或易之大師、專家呢?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經(jīng)·乾》
“亢”有些人只知爭而不知退,只知生長而不知衰亡,只知獲利而不知所得必失。爻辭告誡人們,深知進取、引退、生長、滅亡的道理,行為就不會偏失正確途徑。
如公元前494年至473年的“吳越爭霸”;破太平軍天京城后,“曾國藩讓權(quán)減職”等。誡示人們不應(yīng)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更重要的是,當成功時要看到以后的征程。在大喜的日子里,不被勝利沖昏頭腦。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易經(jīng)·否》
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待事情目光要放長遠一些,高瞻遠矚,居安思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高臨下,放眼未來。
如“范蠡激流勇退”、“隋煬帝虛榮浮夸”是很好的古例。然在當今“企業(yè)破產(chǎn)”之時,《易》學的教授、大師、專家應(yīng)施展自己的才華,如建筑風水、玄空風水等去挽救,使國家、企業(yè)、個人減少一定的損失,植福人類。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易經(jīng)·離》
做事竦然警惕的樣子,慎重對待,沒有過失和災(zāi)害。
“敬之”就是尊敬對方,“無咎”就是無害,“敬之無咎”尊敬別人,互惠互利。否則,輝煌人生終是黯然失色。
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似乎很多人都有一種莫明其妙、不知所以的優(yōu)越感和驕縱,當?shù)厝丝床黄鹜獾厝耍蟪鞘械娜丝床黄鹦〕鞘械娜耍鞘腥丝床黄疝r(nóng)村人,富人看不起窮人,白領(lǐng)看不起藍領(lǐng)……,不可否認,人們在出身、受教育程度、外貌以及個人能力等方面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卻不能因此將人作高低貴賤之分。生命都是平等的,富貴也好,貧賤也好,榮耀也好,卑微也好,它都不能改變?nèi)说淖饑馈?/span>
所以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保持一顆柔軟的仁慈博愛的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初九,無妄,往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易經(jīng)·無妄》
不妄為,前往必獲吉祥。
世間萬物都有一種標準,就是道義、禮節(jié)等標準,這其實也是一種事物規(guī)律的表現(xiàn)。一旦嚴重偏離,就會遭到規(guī)律的懲罰。比如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首鼠兩端,憚心竭慮,而自以為得計,營茍茍,紛紛擾擾之際,縱使得蠅頭微末之利,卻喪失了長遠根本之利。更有以邪惡手段攫取財富,到頭來難免“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貪利損身,求榮反辱的事,古往今來,還見得少嗎?
現(xiàn)實中有一些人,做了壞事而禱告“神靈”,企圖消失自己的罪惡。其實,這些都是沒用的。消災(zāi)避禍之道在于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干違反道義的壞事,不要讓自己在罪惡中越陷越深,以致無法自拔、自救,否則,早晚都要遭到報應(yīng)。
如典型古例“舜行為光明正大”,他體貼父親,原諒后母,寬容弟弟,盡管勞動辛苦,又缺衣少穿,但他毫無怨言。堯帝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考驗,舜終于50歲代替堯帝行天子事。61歲正式登位。
也許在今人看來,大舜的這種仁德有些“傻氣”。特別是那些腐敗分子。其實,他的心里對一切惡行都是了如指掌。但他并沒有以惡抗惡地去報復(fù),而是以仁德來感化“惡”。這種行為不僅需要寬如大海的心胸,更需要“仁”來作支撐。《易經(jīng)·無妄》和“舜行為光明正大”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典籍和法寶。
用心險惡、手段卑劣,雖有時候能獲取蠅頭小利和短暫的好處,但畢竟不是正道;只有內(nèi)心仁德和平,行為光明正大,才是能夠成就大事、行之久遠的正確的做人做事途徑。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易經(jīng)·益》
扶危助困、救災(zāi)濟貧,使別人受益,積德行善的人不會有災(zāi)難。
給別人的好處用在災(zāi)難的事上,這種古道熱腸的高尚行為自古就有,是人人都應(yīng)該做的。
古人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需要人助以克服時難。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yīng)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guān)。別人有難處才需要幫忙,這是為人立世的本分。
只有幫助別人,樂于幫助別人,一旦自己需要幫助,別人會主動來幫助。當然,你幫助別人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得到回報,而是因為你有能力為社會多付出、多貢獻一點。
如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齊國的貴族田成子予民于惠。一時“民歸之如流水”。
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是一個以養(yǎng)士出名的相國。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嘗君的禮遇后,決心為他效力。
今天,沒有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的幫助,哪些殘疾人、火災(zāi)、水災(zāi)、南方的凍災(zāi)等怎么能度過其災(zāi)難呢?
金錢上的富裕只是衡量成功的一種方法。真正快樂和成功的人是身體健康、在金錢上有安全感、在工作方面敢于接受挑戰(zhàn),而且對他人的生命具有影響力的人。俗話說:馬有失蹄,人有落難,秦瓊賣馬,楊志賣刀。人在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慷慨解囊,日后發(fā)跡定會重報。平時的一步閑棋,關(guān)鍵時候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易經(jīng)·升》
非常享通,有利于會見王公貴族,不用擔憂。占得此爻,向南方發(fā)展吉利。
《易經(jīng)》是一部借自然天道來比喻人事社會的書,所以升卦的象辭就說:樹木生長在大地之中,生根發(fā)芽以后,承受陽光雨露的潤澤,一天比一天高大起來。《象傳》的作者由自然界的物象進一步又聯(lián)想到社會人生,所以他說君子要成就美德,就要像樹木長一樣,一點一點地積累,集月夜成裘,聚沙成塔。
《系辭傳下》說:“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對于壞事不能見微知著,早為預(yù)防,順勢發(fā)展,終必釀成大害。
《茍子·勸學》篇中有一段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在這里反復(fù)強申說,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對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提高,應(yīng)從小處著手積累,不斷充實自己,有所前進,逐步達到高尚完美的境界。
如東漢名臣楊震,少時勤奮好學,拜名儒太常桓郁為師,攻讀《尚書》,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成為聞名天下的大學者。當時稱他為“關(guān)西孔子”。
楊震客居異鄉(xiāng)二十多年,靠教書得來的微薄收入奉養(yǎng)老母。50歲舉秀,永寧元年(120年)晉升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王密是楊震在刑州時舉薦的秀才,為報恩當晚懷揣十斤黃金呈獻楊震。楊震拒而批評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快給我收起來!”嚴肅地訓斥了他。
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品德一直被后世傳為美談。
后漢漢郎鄭均,為人以孝廉好義著稱。他的哥哥做縣官時,常接受別人贈禮、錢財。鄭均勸其哥不要收受賄賂,要做個清官,可他就是不聽。
鄭均沒有辦法,給人幫工,并把勞動所得的錢給了哥哥,再一次勸他為官要清廉。他說:“東西用完了,錢花完了,我們可以再去掙,還能重新得到,但是如果做官犯了法,貪贓受賄,就要終身被罷黜了,希望哥哥能夠認真地想一想啊!”
他的哥哥聽了以后,非常感動,改掉了貪財受賄的毛病而成為一個非常廉潔的官吏。
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時代里,你說需要什么?再需要什么?!
還有萃卦: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要想獲得大利益,就必須花大力氣,下大血本。
牛頓指出:“非凡的投入才會有非凡的成就,這是一條永恒的真理”,如果你對一項工作用心到了“癡迷”的程度,那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什么事可以阻擋你的成功。
……
五、避兇之道。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易經(jīng)·益》
不給他人利益,還要攻擊他人。這種心態(tài)不要持久,不然就要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