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統一二三運,始甲子而終癸亥,共60年(最近上元自1864——1923年):
一運甲子至癸未20年,一白坎貪狼(天樞)水星當令主運;
二運甲申至癸卯20年,二黑坤巨門(天璇)土星當令主運;
三運甲辰至癸亥20年,三碧震祿存(天璣)木星當令主運。
○中元,統四五六運,始甲子而終癸亥,共60年(最近中元自1924——1983年):
四運甲子至癸巳20年,四綠巽文曲(天權)木星當令主運;
五運甲申至癸卯20年,五黃中廉貞(玉衡)土星當令主運;
六運甲辰至癸亥20年,六白乾武曲(開陽)金星當令主運。
○下元,統七八九運,始甲子而終癸亥,共60年(最近下元自1984——2043年):
七運甲子至癸未20年,七赤兌破軍(瑤光)金星當令主運;
八運甲申至癸巳20年,八白艮左輔(洞明)土星當令主運;
九運甲辰至癸亥20年,九紫離右弼(隱光)火星當令主運。
后天元運即三元九運,是一種平均運(但在運用三元九運中,有的流派仍將五運20年的當令之星,前十年歸屬四綠文曲星,后十年歸屬六白武曲星。這樣四運便自甲子至癸巳30年,四綠巽文曲星當令;六運自甲午至癸亥30年,六白乾武曲星當令。這與平均運的概念不相一致了)。后天元運學派認為,三元九運是古人對太陽系星球運行規律的記錄。九運中,每二十年由某一種性質的氣來主宰宇宙萬物,九種性質的氣共一百八十年。太陽系最大的兩個星球——木星和土星,每二十年相會一次,它們的能量對地球影響最大。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公轉一周,木星每年所轉到的方向就是太歲方,故木星又稱為歲星;而土星繞太陽公轉一周是三十年;當九大行星成一直列時,便是一百八十年。華夏的先賢們洞悉這一天機,便以土木兩星二十年會合一次為一運,以九大行星配九運;并以木星公轉十二年和土星公轉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數六十年為一個甲子(也就是一個單元),三個單元即一百八十年稱為一個正元,三個正元即五百四十年稱為一個大元。由此可見,玄空風水術以六甲紀年審運是“斗轉星移”即星體運動的產物。
明白了三元九運與二元八運并參看本愚民論文淺議自然明白崆峒圣地、羽化和古文化及風水養生寶地之美。
四、羽化地之考
1、甘肅平涼崆峒山葉理祿道長
?1?3 葉理祿道長,俗名樸兒,1901年出生于甘肅省武威頭壩。16歲那年,他始知人生性命為第一大事,遂后棄俗入道,到甘肅古浪縣北臺雷祖廟出家,拜師程至厚(甘肅山丹縣人)。在雷祖廟隨師學醫、念經、修持、學道三年后,他自知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教高人皆隱于名山福地,隨后參訪學道于蘭州市皋蘭山龍王廟,以及臨洮北二十里鋪佛崖觀。
1927年,葉道長已過而立,其時精力充沛,他刻苦研習道教經典,兼學武術以修養身心,后到四川青羊宮、二仙庵等道教著名宮觀參學。其間自己學就了醫學,并常常告訴學道同友:“學道先學醫,醫道能仙道。”他自己就是一個身體力行者。1932年,他由四川西游至甘肅平涼崆峒山常住弘道,兼針灸、中醫救人之急,矜孤恤寡,廣行方便。1934年,他相繼成為經師、高功(全真龍門暗派第三十七代),對道教經懺造詣很深。為弘揚道教的經懺威儀,1934年后又被禮請到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西安市八仙宮等十方叢林官學擔任講師,連續多年開辦經懺韻學班多年,培養經教科儀人才。
1958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間,葉道長響應黨的號召、遵照黨的政策參加了人民公社集體勞動生活,并在平涼崆峒鄉西溝衛生所搞醫務工作,以道教樂生的思想,救死扶傷,以慈悲憐憫之心,積德行善,在崆峒周圍,行醫治病,受到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1979年4月23日,是葉道長終生難忘的日子。蘭州軍區第一政委肖華同志,來平涼崆峒山時,得知其道人們還未過上自由的宗教生活,于是便找到已經七十多歲的老道長葉理祿,要他重上崆峒山管理教務,保護文物古跡,恢復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動。當時那廟觀破爛不堪,葉道長為發展道教事業,不惜自己一切,努力為宮觀盡心盡力。在他擔任道教職務期間,以祖師訓導,傳導后輩門人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為道教事業的發展而努力貢獻余熱。
1983年,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員會成立,葉道長擔任副主任委員;1987年,改管委會為崆峒山道協籌備委員會,他擔任主任委員;1989年,平涼崆峒山道教協會正式成立,因年事已高,他被推選為名譽會長,并擔任甘肅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92年,中國道協第五屆代表會議上,他被選為名譽理事,頒發了榮譽證書;1995年,甘肅省道教第三次代表會議任名譽理事。
20世紀九十年代,已近百歲高齡的葉道長鶴發童顏,帶著一派仙風道骨的形象,還保持著獨善其身,清靜修持的習慣。他在崆峒山修持六十多年,鉆研道學,以開演經懺,弘揚教法,有時還給年輕道友講授道教教理教義,《早課》、《晚課》、《三官》、《北斗》等經典要籍。葉道長自己對《皇經》更是精益求精,每到夜半子至寅時暗誦幾遍,這也是他老人家長壽的原因。誦持經典能達到內養元氣,達到氣息相依,以致養性而命就,性命雙修,大道在其中,此即誦持經典的妙處。葉理祿道長是當代全真派著名高功法師之一,為全國叢林培養了許多高功人才,曾傳高功秘學于閔智亭、王至全、魏至仁及羅宗陽等人。
1999年,葉理祿道長羽化于甘肅平涼崆峒山,嗣法弟子佼佼者有袁宗善(無聊子,甘肅省道協會長)、李宗旭(崆峒山住持道長)等。
(根據《中國道教》1995年第四期/張誠道:“訪葉理祿道長”一文整理,并根據《甘肅省宗教志》進行部分勘正)
2、道士訪葉理祿道長(原文摘錄)
崆峒山住著一位將近百歲高齡的老道長,只見他鶴發童顏,帶著一派仙風道骨的形象,他老人家已在崆峒山修持六十多年,鉆研道學,以開演經懺,弘揚教法。這位老道長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師爺,姓葉,上理、下祿。當我詢問他老人家出家修道情況時,他情不自禁地講述了出家修道的艱苦歷程。
我的師爺今年 97 歲高齡,他 1897 年出生在甘肅省武威頭壩,至 16 歲那年,他始知人生性命為第一大事,遂后棄俗入道,到甘肅古浪縣北臺雷祖廟出家,拜師程至厚 ( 甘肅山丹縣人 ) 。在雷祖廟隨師學道三年后,自知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教高人皆隱于名山福地,隨后參訪學道于蘭州市皋蘭山龍王廟,以及臨洮北二十里鋪佛崖觀。
1927 年他已 30 歲,其時精力充沛,他刻苦研習道教經典,兼學武術以修養身心,后到四川青羊宮、二仙庵等道教著名宮觀參學。其間自己學就了醫學,并常常告訴學道同友 : “學道先學醫,醫道能仙道”。他自己就是一個身體力行者。1932 年,他 35 歲時,由四川西游至甘肅平涼崆峒山弘道。兼針灸、中醫救人之急,矜孤恤寡,廣行方便。
1934 年 37 歲時,他相繼成為經師、高功,對道教經懺造詣很深。為弘揚道教的經懺威儀,后又到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西安市八仙宮等十方叢林。開辦經懺韻學班多年,培養經教科儀人才。
1958 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間,他響應黨的號召遵照黨的政策參加了人民公社集體勞動生活,并在崆峒鄉西溝衛生所搞醫務工作,以道教樂生的思想,救死扶傷,以慈悲憐憫之心,積德行善,在崆峒周圍,行醫治病,受到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1979 年 4 月 23 日,是他終生難忘的日子。蘭州軍區第一政委肖華同志,來平涼崆峒山時,得知葉道長還未過上自由的宗教生活,于是便找到老道長葉理祿,要他重上崆峒山管理教務,保護文物古跡,恢復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動。當時那廟觀破爛不堪,老道長為發展道教事業,不惜自己一切,努力為宮觀盡心盡力。在他擔任道教職務期間,以祖師訓導,傳導后輩門人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為道教事業的發展而努力貢獻余熱。
近年來,他老人家年紀已高,但他還保持著獨善其身,清靜修持的習慣。筆者還了解到他老人家有時還給年輕道友講授道教教理教義,《早課》、《晚課》、《三官》、《北斗》等經典要籍。他自己對《皇經》更是精益求精,每到夜半子至寅時暗誦幾遍。筆者了解到以上這些,也是他老人家長壽的原因。誦持經典能達到內養元氣,達到氣息相依,以致養性而命就,性命雙修,大道在其中,由此使我更加省悟到誦持經典的妙處。
3、甘肅省志宗教志--葉理祿(甘肅省志宗教志編輯:劉碧麗)(原文摘錄)
葉理祿(1901一),俗名樸兒,漢族,甘肅武威頭壩人。1916年在古浪縣北臺雷祖廟出家,拜程至厚為師,隨師學醫念經修持三年。之后,去蘭州皋蘭山龍王廟,不久到臨挑北二十里鋪佛崖寺掛單學道。1927年云游四川青羊宮、二仙庵等道觀參學。1932年到峻炯山修煉,并為人行醫治病。
1934年受陜西樓觀臺、西安市八仙宮十方叢林聘請,連續多年辦經韻學習班,任經韻師。1958年在峻酮鄉衛生院搞醫療工作。
1979年農歷4月23日,當時任蘭州軍區政委的肖華視察平涼腔炯山時,請葉理祿上山重新主持教務活動。1983年7月,嶺炯山道教管理委員會成立,葉理祿任主任委員;1989一1995年任甘肅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1989年成立峻炯山道教協會被推舉為名譽會長;1992年中國道協第五屆代表會議上被推舉為名譽理事,頒發了榮譽證書;1995年甘肅省道教第三次代表會議任名譽理事。
4、葉理祿羽化地(仙境)之考
羽化源自古代陰陽學,古人認為陽氣產生于盤古開天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坐化、羽化、虹化。坐化:謂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
羽化地完全符合郭楊的形法。晉代郭璞(公元276-324)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朝明,五害不親。”、“天光下臨,地德止截。”、“陰陽沖和,五上四備。”、“夫外氣所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楊筠松撰《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撼龍經》一卷,主要講山垅落脈形勢,以九星論其吉兇。《疑龍經》干中尋枝,以水口為主;尋龍一定要到頭,并要看朝背之法;結穴的形勢,并以《疑龍十問》來講其義。《葬法倒杖》專論點穴,有倚、蓋、撞、粘之說。及《倒杖》十二條,即上說而引伸之,并附二十四砂葬法,亦臨穴時分寸毫厘之說。郭楊曾已把地理風水術講的十分清楚。賴布衣《催官篇》曰:“催官第一天皇龍。剝龍換入天市東。陽旋少微左關局。廉貞起祖峰重重。右關亷貞降樞兌。變換太乙東南雄。四神八將應位起,三火并秀三陽沖。三陽洋潮入庚震。食邑開府應三公。更出仙翁與佛子。蓬萊真境超凡風……”
崆峒山葉理祿道長生于公元1892年,羽化于公元1999年農歷三月初六(陽歷04月21日),1892年到1999年共計40個閏月,按年108歲(佛家最大吉敉),實際加上閏月為111歲(道家、儒家最大吉數),葬于崆峒山。我對葉理祿道長羽化之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乃為分水寶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王陽明和陽明文化,各地正興起一股“陽明熱”,有的地方黨委、政府也要求或倡導領導干部學習陽明文化。領導干部學王陽明,學什么呢?筆者通過對陽明文化的學習和宣講,認為領導干部學習陽明文化,當從以下幾點去認識把握。一、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二、身處逆境的自我調節,三、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四、九死未悔的家國情懷,五、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現在講知行合一,知什么呢,從朱熹的理學角度講,是不是該深入學習理論、學習專業知識,知責任、知規矩、知榮辱;從王陽明的心學角度講,是不是做什么事要講良心、講天理。行什么呢,就是“致良知”,就是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事。習近平同志說“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他還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工夫。我們學習王陽明,不正是該學習他這種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嗎!
王守仁(王陽明){明代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代表作品 《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 安葬地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字號 字伯安 號 陽明 封爵 新建伯 追贈 新建侯 謚號 文成。在哲學方面,王一陽一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在認識論上,王一陽一明宣揚“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認為人的認識就是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達到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真理的認識。他還宣揚“知行合一”說,但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而為一,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這里說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惡之別,君子欲修其德,必須“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忠、孝為例闡明“心即是理”的道理。僅僅是為了盡忠孝之義務而侍親、事君,不過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物”;唯有那種出自內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實的,難能可貴的,俗話“天理良心”即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