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可想而知水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了。
山和水是陰陽一對,有山沒有水,不能稱之謂龍,沒有水就無法證明其龍行至盡面結穴,所以天地自然的原則:即是山隨水轉,兩山夾一水,兩水夾一山,陰陽相依,山水會即龍止。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所以不管水大水小,遠近、深淺,急緩,動靜,一定要來者屈曲,去要盤桓,橫者要環抱,匯聚要融潴,澄清,不要直沖穴位,不峻急,不漣激,不斜撒。不反弓,不陡地傾瀉,不直來直去,不割不穿,一定要和穴位有情環抱,依依不舍之狀,才是水之吉格。
4.崆峒山大象山、二郎石。
《天玉經》言:“乾山乾向乾水流,乾峰出狀元”,意思是在坐山立向時,要做到來龍入首、坐山、向水要保持同元一氣,方可為吉。
龍水配合同歸一庫,陰陽交媾,天地交泰,方為有情,化生萬物,合乎“一陰一陽之謂道”,始可立穴。
三合水法立向:兌山最喜長流巽,甲水分明最吉昌,若放丙丁官不絕,兒孫拜進入朝堂。
水口砂:此砂為最重要之砂,其砂要交扦緊密。此砂分三大類:砂體肥、圓;正為富局;砂體尖銳秀麗,為貴局:砂體歪腋腫為殘局。
禽獸砂:飛禽走獸之稱,象飛禽走獸,守衛在水口旁邊。水口左右突起高尖蜂巒,叫華表,左邊圓,右邊圓認落下砂嘴邊,為獅、象、石等,左邊微長帶圓,右邊山低,屈曲的叫龜蛇。山高聳帶欹斜,分數高山而下,左石高圓者為鼓,欹斜者為旗,兩山星峰對峙,左右兩山開面相對,為捍門:一山微高而腳,一山略平而圓,叫羅星;圓而長而背拱為龜形,長而直為游魚,長而屈為蛇形,等等。凡觀察禽星,必須先觀察水口是否凝聚,后觀察禽獸砂是吉是兇,有用無用,一般原則禽要清秀而回頭,獸要特聳而能回顧,砂之形態非常復雜,在操作時全憑靈巧觀察應用。
5.崆峒山望駕山
《易經》曰:“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此賓主交情之道也。綿其勢而后形,真其氣而后乘,得其應而后迎。此山岡應氣之說也。山岡以賓主為相應,氣取交情之合儀,則朝龍之義,已無違矣。”、“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夫教化之行,如云之敷龍,從而升。如風之動虎,從而鼓。四勢三形,必應其主。故曰:主山降勢,眾山必輔。相從之義,莫之能御。”皆言朝山與主山。
買布做衣服需尺,才知道所需布的長度。買水果需要秤,才知道水果有多少重量。天文、地理、養生等也都一樣,要符合一定的地理、環境等條件。
郭璞《葬書》曰:“葬者,乘生氣也。”郭楊曾古法地理術就是根據《葬書》“葬乘生氣”以及“朱雀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的理論指導,在地理術實踐中創制的長生十二宮,用來步量生氣旺相休囚的標準尺,以胎養生冠臨旺為六秀,生臨旺為三吉,四死宮為黃泉,八墓絕為八煞,以迎生接旺為吉,破旺沖生為兇。
郭楊曾古法地理術是古代科學的,其理論是符合客觀自然的存在。以現代科學觀點衡量,除去日家玄學部分以外,其余大部分是符合現代科學。
崆峒山堪興之說,既而言之不過龍穴砂水向五法而已,然言龍則有:祖宗、父母、枝干、主從、退□、博換、過峽、穿田等法;言穴則有:穴星、穴形、穴情、太極圓、羅文、土宿等法;言砂則有:前朝、后座、左龍、右虎、官鬼、禽曜、捍門、華表等法;言水則有:來源、水口、水城、明堂等法。言向則有:依水立向等,可使不一一釋明於前,則不特不能入道且不解讀古人之書矣。
換言之,崆峒山符合了天文地理的天然和自然條件及郭楊曾古法地理術的所有條件后,就有了廣成子修煉、伏羲胥起途崆峒和皇帝問道及天然的養生之美。給平涼人民、甘肅人民和全囯人民及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自然貢獻!是旅游的最佳雅麗之景地,我們值得發揚光大,保護自然,為國家、為我們的子孫貢獻自然環境之優美、健康之美、人自和諧之美,為發展平凉經濟、甘肅經濟、中國經濟貢獻力量。
附:
崆峒名山圣地之仙山
張振東 2016年07月07日 于平涼市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天地兩大陰陽定, 山水雌雄不一般。
雌雄交媾是真情, 真陰真陽妙九星。
巒頭時氣卦自然, 定知財寶積如山。
土中取石龍為貴, 元辰天池富鼎言。
水口大象二郎石, 文武立站在朝班。
貴人文筆左右顯, 少年登科中狀元。
龍貴水富穴真靈, 三教合一共尊榮。
老子前身廣成煉, 龜靈長壽千二年。
伏羲胥起途崆峒, 天水畫卦為眾民。
軒轅黃帝登崆峒, 請教廣成治國生。
周穆王訪西王母, 后登崆峒是仙山。
秦始皇帝定六國, 之后也登崆峒山。
漢武帝來好神仙, 西登崆峒出蕭關。
唐太宗也親登臨, 國家興盛幾百春。
崆峒山林深似海, 草花松柏藥遍山。
峰骨肉林勢雄偉, 南方色秀出浩瀚。
北戴斗極為空桐, 人胎從南過北斗。
神奇秀美崆峒山, 天下養生第一地。
武術發祥之崆峒, 空同之人崆峒勇。
高嶺崆峒山川險, 文貿保中功績豐。
笄頭絲綢第二站, 駝鈴叮咚商不絕。
天下道教第一山, 佛教崆峒也千年。
儒家治國訪到山, 國興民富萬萬年。
學業子弟到圣山, 博士帽子頭上添。
女土先生上仙山, 婚姻美滿百壽圓。
百姓如意去登山, 畝產千斤笑開顏。
有人上得崆峒山, 百福駢臻壽千年。
靈山圣山是仙山, 萬古留名崆峒山。
參考文獻:
⑴.《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⑵.《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
⑶.南朝梁·沈約《為武帝與謝朏敕》:“羲軒邈矣,古今事殊,不獲總駕崆峒,依風問道。”后亦以指仙山。
⑷.唐·曹唐《仙都即景》詩:“旌節暗迎歸碧落,笙歌遙聽隔崆峒。”
⑸.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從游汗漫,錫羨上靈之福,延洪后嗣之休。”
⑹.唐·舒元輿 《橋山懷古》詩:“襄城迷路問童子,帝鄉歸去無人留。崆峒求道失遺跡, 荊山鑄鼎馀荒丘。”
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水聲幽咽,山勢崆峒。”
⑻.唐·李賀《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詩:“李子別上國,南山崆峒春。”
⑼.唐·王化清《游石室新記》:“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詭恠萬狀,崆峒其中。”
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三》:“蹬倚絕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緣竅。”
⑾.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從門隙內窺,洞甚崆峒,而路無由入。”
⑿.明·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山下有水穴東北向,潴水甚滿,而內聲崆峒。”
⒀.《崆峒山神話故事》王學文編 甘新出001字總758號(92)067號、《平涼市名勝簡介》李烈江 張映乾編 (甘)新登字第07號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平涼史話》陳長江 張映乾 著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06月、《新修崆峒山志》 仇非 主編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涇水贊歌》王生杰 著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04月、《平涼百景頌》 張光復 主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09月、《崆峒攬勝》 孔曉風 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09月、《平涼歷史文化》總編 張君才 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崆峒山新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管理局 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平涼地方志●歷史文化叢書》中共平涼市委 平涼市人民政府 平涼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平涼地區志編纂委員會 編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年08月、《崆峒養生與中醫文化》主編 陳振念 陜西出版集團 陜西人民教育 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1月、《崆峒神韻》 曹飛 何旭東 編者甘出準028字總943號(2013)12號 平涼崆峒區文體廣電局 平涼崆峒山管理局 2013年06月。
⒁. 涇 河 考 參考資料:
1.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第3卷;地理志: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0-06-01 :第九章 水 文 第二節 黃河流域水系。
2.甘肅涇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3.甘肅省主要河流概況。
4.長武縣志編纂委員會.長武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編 自然地理 第二章 水 文 二節 地表水。
5.彬縣志編纂委員會.彬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09: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6.涇陽縣編纂委員會.涇陽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08:自然地理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7.高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陵縣志:西安出版社,2000: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三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8.甘肅頡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9.甘肅汭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10.甘肅蒲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及清人胡紀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涇水源頭寫的《涇水真源記》 、《太平寰宇記》、《陜西通志》、道光年間《秦疆治略》。
⒂. 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汲冢周書》、《史記?趙世家》、《姓氏考》、《史記?秦始皇本紀》、《新唐書?太宗本紀》、宋人鄭文寶《蕭關議》、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元朝至正間重修問道宮今存有《重修問道宮碑》、明人唐龍《問道宮》、明人羅潮《仙橋虹跨》、羅潮《廣成丹穴》、《莊子?在宥》、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典籍《汲冢周書》、《史記》、漢代的王符《潛夫論》、針灸術最早著作《甲乙經》、晉代大醫學家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辭書《爾雅?釋地》、《莊子?在宥》、孫思邈《孫真人養生銘》和《孫真人保生銘》、張三豐的《道言淺近說》、明代周履清著《赤鳳髓序》、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列子》。
⒃.實 地 考 參考資料:《黃帝內經》、黃帝《宅經》、《陽宅十書》、《陽宅三要》、《陽宅撮要》、《博山篇》、《八宅明鏡》、《葬經》、《五行大義》、《地理指蒙》、《葬書》、《青囊海角經》、《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仗》、《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十二仗法圖譜指南》、《楊公穴法心鏡》、《山水法總訣》、《怪穴賦》、《一粒粟》、《倒杖》、《二十四葬法》、《楊公千金砂訣》、《金鋼鉆本形法葬圖訣》、《立錐賦》、《黃囊經》、《黑囊經》、《楊公授曾文遄山水訣》及《乾坤國寶》、《金鎖玉關》、《論葬》、《十六葬法》、《催官篇》、《發微篇》、《靈城精義》、《五星捉脈正變明圖》、《堪輿總索雜著》、《至寶經》、《神寶經》、《天寶經》、《乘生秘寶經》、《瓊林國寶經》、《堪漫漫興》、《葬經翼》等書。
⒄.伏 羲 考 參考資料: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東晉王嘉《拾遺記》、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漢書?孔安國傳》、《山海經?海內經》、《淮南子?時則訓》、《水經注 渭水》、《列子》、《太平御覽》、《詩緯?含神霧》、《潛夫論?五德志》、《緯》、《河圖握矩起》、《拾遺記》、《莊子?馬蹄篇》、《延川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