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里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廣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羅潮《廣成丹穴》詩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云杳杳。”。
一、丹霞地貌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區的丹霞地貌,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由上述,是國內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這一奇特的自然遺跡最早被我國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界知名學者黃進先生所發現,并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認為崆峒山雖與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處高海拔地區顯得尤為珍貴。這一自然遺跡的發現,為研究本區地質構造、古氣候、古地理環境的演化變遷,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揭示廣大黃土高原區分布的島狀基巖山的形成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資源豐富崆峒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自然保護的珍貴財富。
崆峒山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蒼翠,藥材遍山。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18屬30種,裸子植物6科9屬15種,被子植物97科397屬703種,古樹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園柏、五角楓、遼東櫟、大果榆、絲棉木等近60棵。招鶴堂孔雀柏和鳳凰嶺“千年華蓋”兩棵樹的樹齡雖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崆峒山有各類動物300余種,其中有70多種野生珍稀動物(今年06月21日我和我三弟、兩個兒子回莊浪老家時,晚上9:31時在崆峒山后門處遇見一頭大野豬橫穿公路而過),被列為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單的有禿鷲、金雕、雀鷹、鴟鶚、長耳號、白鶴、金錢豹等。
三、崆峒山的風光秀美、天文地理自然、多姿多態,具有很高的美學及風水價值。
崆峒山以峰為骨,以林為肉,山峰雄偉,林海浩瀚。所以古人評價“崆峒山水甲于關塞”,又評價“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觀桃花,秋賞紅葉,夏天翠綠,冬季銀裝,四季都有美景。特別是忽而煙籠霧鎖,時而云海飛瀑,朝觀日出,夕望殘陽都給人以無限享受。崆峒山奇洞石室,多達七十余處,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云洞、朝陽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宮神座之下深不見底。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谷,至今無人涉足,特別是主要景區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內的許多山峰,如坐落溝底的奇峰大陰山和天然十萬大峽谷,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這為今后的有計劃地開發和發展探險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有山無水襯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山下的彈箏湖平湖如鏡,涇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峽又名彈箏峽。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繞山而來,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出水色山光格外秀麗。
在西北黃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態的奇景不能不說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奇跡。難怪譚嗣同登山詩中說:“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四、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登山問道的圣地--道教的發源地。
據研究,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因此,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后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司馬遷本人曾親自登臨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敘中說:“吾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記載應當是在博采眾說的基礎上謹慎作出的,當代臺灣學者南懷瑾在著作中說:“黃帝遍學各種學問,最后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又說:“黃帝的功業,主要是起于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統。”。還論述廣成子說,所謂廣成子,究竟有無其人,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廣成子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駕山,山下的問道宮,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對這一千古盛事的紀念。
五、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團結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民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進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并消亡后,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范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六、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極。
由于軒轅黃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訪名師而萬古留名。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八駿訪西王母于涇川瑤池,后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后也西登崆峒,漢武帝處處效法黃帝,黃帝敗炎帝戰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時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臨有司馬遷陪同,所以在《史記》中記載非常詳細。漢武帝并在平涼設立了中央的牧馬機構--軍馬場。這個機構一直沿續到明代,唐太宗也親自登臨。
七、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榮的宗教搖籃。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起源于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盛行于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應當說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另據道教典籍說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當不為過。據說秦漢時崆峒便有方士隱居,魏晉時便有道教宮觀。到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最后歸隱崆峒,崆峒山現存避詔碑一塊,上有皇帝兩次召見張三豐的詔書和張三豐避而不去的答詞。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為韓王駐藩平涼,韓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規模修建了太和宮等道教宮觀,把崆峒列為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龍門派第十代掌門苗清陽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傳,到建國前全山道教宮觀達40多處,道士百余人,現已傳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也歷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時,山上佛教活動已具相當規模。據鑄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鐵鐘上的銘文記載,崆峒山中臺至皇城的上天梯石臺階就是仁智禪師在唐貞觀年間開鑿的,還有唐太宗為山上明慧禪院御賜田地的記載。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為安西王,管轄陜、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東臺寶慶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為寶慶寺主持,并授銀質三品印,統管陜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務。明代萬歷年間修建了中臺凌空塔,明神宗皇帝還給崆峒山真乘寺藏經樓賜了匾額,皇太后給崆峒山佛教賜送經書三萬多冊。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達19處,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讓互尊,有一種包納一切、雍榮大度的和諧氣氛,這成了崆峒山有別于其他名山的獨特現象。
崆峒山還培育了一批儒家學者,最著名的有漢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齊名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潛夫論》。皇甫謐,朝那人,除大多數人熟知他是醫學針灸鼻祖之外,他還是博學多才的學者,《甲乙經》是我國針灸術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夢陽號崆峒子,還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潛心讀書,是崆峒山的鐘靈毓秀造就了這一批學者文人的曠世才華。
八、崆峒山是文人墨客登臨賞景抒發情懷的人間勝境。
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輝的歷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觀,因而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士、騷人、遷客。司馬遷曾慕名登臨;東漢大哲學家王符曾流連忘返;晉代大醫學家皇甫謐曾隱居山中采藥著述,研習針灸、著成《針灸甲乙經》。此后歷代文人名士有的雖沒有到過崆峒山,但題詠盛贊崆峒的佳篇妙筆,云集霞蔚,洋洋大觀。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師雄、張亢;明朝李攀龍、趙時春;清朝王士禎、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民國于右任、傅作義、鄧寶珊。這些佳篇妙章,畫幅墨寶已成為崆峒山豐富的文化寶藏。
九、崆峒山是中國五大武術流派崆峒派的發祥之地。
崆峒武術創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我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始祖于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后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黃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19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崆峒武術與道教文化緊密相連,神秘奇詭,特點獨特,實為我國武術奇葩,1959年離開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2001年5月第一屆崆峒武術節在崆峒山隆重舉行,著名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題詞“崆峒武術,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賀。
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釋地》中就記載說:“空同之人武”, 唐代李白在詩中贊道:“世傳崆峒勇”,杜甫也盛贊:“崆峒足凱歌”。崆峒派武術是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齊名的五大武術流派之一。
道教武術講究關系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秘譜,為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于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復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十、崆峒山是古代關隴鎖鑰三秦咽喉的兵家必爭的軍事咽喉要塞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六盤道未通之前隴山南北橫阻,而崆峒地處隴山中段,扼七關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關中的重要通道,北宋韓琦、范仲淹;南宋吳玠、吳璘等名將都曾在此督軍作戰。晉代符登,十六國時期的赫連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劉昌、段秀實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嶺崆峒,山川險阻”而克敵制勝,所以在歷史上崆峒山在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強敵、保衛中原方面曾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因此崆峒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遠古到清代,金戈鐵馬,有過數不清的故事。
十一、崆峒山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主要通道。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稱為“笄頭山”。漢時,笄頭道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北路第二站。從漢至唐這里曾有過一段駝鈴叮咚,商賈不絕的勝況。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1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